) H, f5 o8 O# U$ a上面這張圖有什麼問題嗎?顯然,這兩張臉都被倒置了,但是其中一張臉看起來是不是有些奇怪?當你將這張圖展示給大部分人時,他們都能說出兩張臉之間存在差異,但同時又無法立即說出問題在哪。 : G( ?- ~' p5 v8 j3 l$ J
「柴契爾夫人錯覺」(The Thatcher illusion)由約克大學教授彼得‧湯普森(Peter Thompson)於1980年首次提出,為我們用新的方式思考人類如何處理面部圖像奠定了基礎。在右邊那個圖像中,柴契爾夫人的眼睛和嘴巴被倒置了,雖然存在這樣的變化,我們卻不容易發現。如果你向大家快速展示這兩個圖像並且不告訴他們二者中存在差異,大多數人完全不會在意這些變化。但是,當你盯著圖像看一會兒後,其中的差異就非常明顯了(甚至還有點小恐怖,以下是將圖像放正後的效果)。 - X6 c( S* f/ @( C1 }0 U
( K @1 P: \2 B) T+ D
" p* u# ~. n/ Q2 h3 W% t那麼,這種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呢?「柴契爾夫人錯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它揭示了我們大腦處理臉部訊息時的一些基本機制。乍看之下每張臉的組成部分都一樣,雙耳、鼻子、嘴巴和其他一些組件。我們大腦處理臉部訊息的一個方式是將這些臉部組成部分視為單獨特徵的集合來分析。如果這種解釋正確,那麼我們將會在倒置的臉部中更快發現不同。但這種現象並未發生,這意味著我們實際上是在用一個更為整體化的方式來認知臉部,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處理單獨的臉部特徵,我們還會留意這些特徵的位置和相互關係。
! D4 t8 n% s1 M$ j& r9 j2 f) w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張倒置的臉時,不是很容易處理臉部整體結構的訊息,於是我們就去看單個的臉部特徵。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特徵看起來都沒有問題,嘴巴看起來就像嘴巴,眼睛看起來就像眼睛。但是,當我們將圖像正過來時,臉部的整體結構訊息突然又回來了。通過對臉部單個訊息的整合性處理,我們很快就能發現哪裡不對。
" Q& ?; v" E6 e; K9 M3 j& J# B為什麼這個實驗很重要呢?這是因為它體現出了人類(以及猿類)是如何辨識臉部特徵的。自「柴契爾夫人錯覺」實驗發表後,很多研究都顯示出,大腦對於臉部構型的假定能夠讓我們毫不費力地辨識出不同面部之間的微小差異。但是當這些構型訊息被移除時,我們對於臉部之間的獨特變化就會變得不那麼敏感。 : o8 w3 ~2 {; O0 P" H- T% v5 d: |
曾有言論稱,這種臉部錯覺只對柴契爾夫人有效,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下面就是英國新任首相德蕾莎‧梅伊的照片,你能看出來她的臉部有哪些變化嗎?
& ~9 {% h2 B5 E" A2 R$ U! r. e! U) i M% ~
/ ~6 S9 H* j0 @+ y% |
. z" R7 [, N P5 b4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