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雞長出“恐龍嘴”,而不是喙,你會相信嗎?這種聽起來不可思議的稀奇事,不僅僅是真事,而且還是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科學家的重要研究成果。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科學家通過實驗,讓雞的胚胎長出了奇特的“恐龍嘴”結構。不過,鑒於倫理等方面原因,科學家尚未計劃孵化真正的“恐龍雞”。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進化》雜誌之上。
, T* a% o) C% U3 i, w8 ~5 S2 o 迅猛龍是一種小型有羽獸腳亞目恐龍。 9 C$ b# v/ E" Z2 v& D
; M$ G3 q! @1 P, d+ a3 q4 ^
一般認為,大約在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上地球。這次小行星撞擊事件導致大量物種滅絕,其中包括幾乎所有的恐龍物種。個別恐龍物種幸運地逃過了這次大災難,並通過進化艱難地生存了下來,這就是我們如今所認識的鳥類。
! s1 A$ K; b# x" { 首個始祖鳥化石發現於1861年。
2 V: _; Q: Q# X% g& K1 h- M; \5 n) \% d8 j
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這一觀點從19世紀起開始出現,當時科學家們發現了早期鳥類始祖鳥的化石。根據化石來看,它有翅膀和羽毛,看起來也有些像恐龍。化石年代越新,看起來越像鳥類。但是,這些早期的鳥類看起來與現代的鳥類並不相同,特別是它們沒有喙部,而是長有“豬嘴”結構,與它們的恐龍祖先很像。 ( P2 V5 l2 v$ D& E( k& T, s
雞是恐龍的遠親。
P5 s0 D- z' u
& O0 L) L0 i; } 為了弄清楚這一結構是如何變化的,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科學決定開展相關實驗,他們通過分子處理技術,複製了雞的喙部生長過程,從而讓雞的胚胎長出了“恐龍嘴”和上齶,這與迅猛龍等小型有羽恐龍很相似。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進化》雜誌之上。
1 ` R f5 j2 f 其實,科學家們的本意是研究鳥類喙部是如何進化的,因為在鳥類解剖學上喙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部位。喙部也是鳥類能夠生存下來的重要功臣。鳥類的棲息環境異常複雜,許多鳥類必須依靠特殊的喙部才能夠生存。研究團隊主要負責人、耶魯大學科學家巴爾特-安簡-布拉爾和哈佛大學科學家阿拉特-阿布紮諾夫表示,他們本來並不是想培育“恐龍雞”。“只要你在研究一個重要的進化變化過程,你希望了解的是其中的內在機製。” 0 o) i4 z+ n. C' r
布拉爾解釋說,鳥類的喙部多種多樣,但喙部究竟是怎樣進化的,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我希望了解喙部的結構、功能,以及這一重要的進化轉變究竟是何時發生的,從一個普通的脊椎動物的‘豬嘴’進化為鳥類的這一獨特結構。” 4 s- D' F0 Z1 w4 m( P3 S0 X
被控製發育的雞的胚胎、被改變的雞胚胎以及鱷魚胚胎。 ' }) i" j$ e6 h# e
- ? C5 a' H# h* H. ?, r3 w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變化過程,研究團隊通過多種方式對雞和其它許多動物胚胎中的基因表達情況進行了分類研究。他們觀測了老鼠、鴯鶓、鱷魚、蜥蜴、海龜等動物的胚胎。研究人員發現,鳥類擁有一組獨特的關於面部生長的基因,而這種基因正是其它沒有喙部的動物所沒有的。當他們試圖重組這些基因時,喙部結構會複原至其祖先的結構狀態。此外,上齶骨也是如此情形。 ' w% ^" H: S3 N- _6 p. a
鳥類喙部形態大小不一。 " N4 g- p5 j5 Y$ \6 o& z
d; ?# {$ z+ r8 _3 F) u 布拉爾團隊將這些特殊基因中可能用於生長喙部的蛋白質分離出來,然而再利用抑製劑對其進行抑製。布拉爾解釋說,“通過對這些早期蛋白質施加影響,你真的可以改變基因表達。” 英國布裏斯托大學科學家邁克爾-本頓認為,此項研究表明,喙部與“豬嘴”進化不同,是因為采用了一組完全不同的基因。從“豬嘴”結構到喙部結構的變化,發生於鳥類的進化過程中,大約是在始祖鳥之後的4000萬年到5000萬年之間。 6 I2 Z9 D- F, U; e
不過,布拉爾目前還沒有計劃去孵化出真正的“恐龍雞”,或是出於倫理等方面的製約。但是,布拉爾認為,孵化出的“恐龍雞”肯定能夠很好地存活下去。 |